一位26歲的陳小姐,每至月經期間小腹疼痛難忍,痛甚時會冒冷汗,排出的血塊約10圓硬幣大,經色深暗紅量少、經血排出不順暢,上述症狀自國中開始,每月經期都必須承受這些不適。
經西醫檢查,沒有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肌瘤,屬於原發性經痛,也曾服用半年避孕藥後血塊稍減少,但停用後經痛復發,血塊依舊。追究其過去病史,她自幼喜飲冰冷飲料,因此除了經痛外,尚有手腳冰冷,平日受傷時傷口血流不出來,月經來時下巴容易長痘瘡等症狀,另外還有胃脹氣、便秘、頭暈、眼瞼白、頸項疼痛等症狀。
在月經後期給予十全大補湯6克、乾薑1克及桂枝茯苓丸 3克,服用3週,行經期服用理中湯6克、桂枝茯苓丸3克、延胡索1克、益母草1克,服用2個週期後,已無經痛及血塊,月經經色鮮紅,經血排出順暢,行經期痘瘡量也減少,手腳較不冰冷,胃脹氣也改善許多,更驚訝的是,某天被松鼠咬傷,傷口竟會流出血來。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(中醫)院區中醫婦科主任廖麗蘭表示,經中醫辨證,此病患因長期食用冰冷食物,使脾胃及胞宮虛寒、陽氣耗損,無法運行血液至末稍,導致手腳冰冷、受傷時不易流出血。她說,胞宮虛寒,使經血排出不順暢、經色暗、血塊大。胃虛寒導致胃脘疼痛、腸道溫運無力而產生便秘。
廖麗蘭說,治療上,在行經期以溫中袪寒理中湯溫暖胃及胞宮,桂枝茯苓丸溫經活血袪瘀,讓胞宮溫暖,氣足能運血,血循順暢,經血排出順暢,經痛血塊也就減少了。但因病患尚有經量少、頭暈屬於血不足,因此行經後除了使用溫通化瘀的桂枝茯苓丸及乾薑外,尚使用十全大補湯補血,以治療頭暈、頸項酸痛、經量少的症狀。如此對證下藥,使原本經痛10餘年的症狀得到相當程度改善,虛寒不適的一些症狀也緩解了。
廖麗蘭解釋,原發性經痛在中醫辨證有分許多類型,如果能自我診斷自己是屬於虛寒性經痛的證型而對證下藥,將能大大改善經痛。一般可根據簡單幾個症狀特點來診斷:第一、經痛時若是按壓及熱敷小腹後疼痛緩解。第二、四肢末梢冰冷。第三、臉色蒼白、嘴唇淡紅。如有上述症狀大都屬於虛寒性經痛。
虛寒性經痛可在行經期使用辛溫中藥,如乾薑、良薑、小茴香、艾葉、當歸、川芎,內服、熱敷或艾灸,達到散寒化瘀止痛效果,一般在行經期使用3-5天,不可長時間服用,因為辛溫中藥過服會耗傷氣血,仍需要依照月經週期生理療法,依階段服用不同藥物,以免產生副作用。
廖麗蘭提供以下二種適合虛寒性經痛在家使用的方法:
一、 散寒經痛湯:老薑2片(約6克)、紅棗3枚、當歸2錢、川芎2錢、紅糖3克,使用600cc開水,火煮開小火煮15分鐘後,加入黑糖後熄火,溫服,月經期服用3-5天。
二、 艾灸:使用老薑切成厚0.3公分,長寬約3-4公分,放於臍下中極穴處(約恥骨上方),用艾條離薑約5公分處灸,一天灸2次,一次灸10分鐘,利用艾草及薑的辛溫達到溫暖子宮、促進血液循環,以達到治療經痛的效果。
她強調,在冬季氣溫降低,血循較差,對虛寒性體質的病患猶如雪上加霜,中醫講「通則不痛」,如能適當運用辛溫及活血化瘀的藥物,不僅能趕走經痛,連手腳都會暖和起來。
留言列表